關於中醫典籍《醫寄伏陰論》的簡介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醫寄伏陰論是清代醫家田宗漢所著的溫病著作。該書共兩卷,於1888年刊行。田宗漢認為伏陰是指由於感受外邪、內傷陰虛、陰陽失調,導致陰寒內伏,阻塞經絡,出現一系列的證候。此書詳論伏陰與霍亂的區別,列舉了伏陰的病因、臨床表現、診斷和鑑別,並提出了治療和預防的方法。書中還摘錄了《傷寒雜病論》中與伏陰症相關的文獻,並附有舌鑑圖25幀。目前已有刻本《珍本醫書集成》等版本流傳。

醫寄伏陰論主要包含以下內容:

  • 伏陰的概念和病因病機:由於感受外邪、內傷陰虛、陰陽失調,導致陰寒內伏,經絡受阻而出現一系列陰寒內盛的證候。
  • 伏陰的臨床表現:主要症狀有發熱、惡寒、無汗、頭痛、身痛、腹痛、嘔吐、腹瀉、便祕、舌淡苔白、脈沉細等。
  • 伏陰的診斷和鑑別診斷:根據臨床表現進行診斷,並與其他疾病進行鑑別。
  • 伏陰的治療:以扶陽散寒、溫經通絡為主,常用的方劑有附子理中湯、四逆湯、真武湯等。
  • 伏陰的預防:注意保暖、增強體質,避免受寒等。

醫寄伏陰論是一部對溫病學發展具有重要影響的著作。其中對伏陰的證候論述對臨床診治有重要的參考價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