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癰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癰,病證名。

1.多種瘡毒的泛稱。《素問.至真要大論》:「太陰司天……血變於中,發為癰瘍。」

2.具體的指屬於瘡面淺,局部有紅、腫、焮熱、疼痛,皮膚光澤而薄,分泌液粘稠或有腥臭味等陽性類型的瘡毒,後世稱為「外癰」。還有發於臟腑的如肺癰、腸癰,後世稱為「內癰」。皆多因外邪入里化熱或過食肥甘,濕熱蘊積,氣血瘀滯,化毒腐肉敗筋所致。《靈樞.癰疽》:有專篇論述。《靈樞.癰疽》:「大熱不止,熱勝則肉腐,肉腐則為膿……故命曰癰。」

癰的病因病機

癰的病因病機,主要有以下幾點:

1.外邪入里化熱。外邪侵襲人體,內郁於里,化熱成毒,毒熱壅盛,結聚於肌膚,發為癰。 2.過食肥甘,濕熱蘊積。飲食不節,過食肥甘厚味,生濕助熱,濕熱蘊積,化生毒邪,結聚於肌膚,發為癰。 3.氣血瘀滯。素體陽氣不足,或久病失治,氣血虧虛,瘀血內生,阻滯經絡,化熱成毒,結聚於肌膚,發為癰。

癰的臨床表現

癰的臨床表現,主要有以下幾點:

1.局部症狀。癰初起,局部皮膚紅腫熱痛,局部灼熱,疼痛劇烈,可向深部放射,伴有全身不適,發熱,口渴,煩躁,尿黃,大便乾結等。 2.全身症狀。癰毒內陷,可出現高熱,神昏譫語,煩躁不安,甚至抽搐,昏迷等。 3.化膿破潰。癰局部紅腫疼痛,皮膚灼熱,局部有硬結,局部皮膚出現水泡,水泡破潰後,流出膿液,膿液多為黃色,有臭味。

癰的診斷

癰的診斷,主要根據以下幾點:

1.局部症狀。癰初起,局部皮膚紅腫熱痛,局部灼熱,疼痛劇烈,可向深部放射,伴有全身不適,發熱,口渴,煩躁,尿黃,大便乾結等。 2.全身症狀。癰毒內陷,可出現高熱,神昏譫語,煩躁不安,甚至抽搐,昏迷等。 3.化膿破潰。癰局部紅腫疼痛,皮膚灼熱,局部有硬結,局部皮膚出現水泡,水泡破潰後,流出膿液,膿液多為黃色,有臭味。

癰的治療

癰的治療,主要以清熱解毒,化膿排膿為主。可選用以下中藥:

1.金銀花。清熱解毒,消腫止痛。 2.連翹。清熱解毒,消腫散結。 3.蒲公英。清熱解毒,消腫散結。 4.大黃。瀉火通便,排膿解毒。 5.黃連。清熱燥濕,瀉火解毒。 6.黃芩。清熱燥濕,瀉火解毒。 7.赤芍。清熱涼血,活血散瘀。 8.丹皮。清熱涼血,活血化瘀。 9.桃仁。活血化瘀,通經破結。 10.紅花。活血化瘀,散血消腫。

癰的預防

癰的預防,主要包括以下幾點:

1.注意個人衛生,勤洗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