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血寒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名詞介紹
血寒
血寒又稱血分寒,是指血液中寒邪過盛所致的病證。其主要症狀為肢體麻木、疲軟無力,皮膚不澤,手足清冷,心腹怕冷,腹部有塊狀疼痛,得熱則疼痛減輕,女子月經後期且疼痛,脈象細而緩。
血寒的病因主要有以下幾方面:
- 先天稟賦不足:由於先天父母的體質較差,導致後代體質虛弱,易於感受寒邪。
- 後天感受寒邪:由於平時不注意保暖,或過食生冷寒涼之物,或長期居住在寒冷潮濕的環境中,均可導致寒邪侵入人體,引起血寒。
- 情志不遂:長期情志不遂,可導致肝氣鬱結,氣滯血瘀,血寒內生。
- 勞累過度:勞累過度可導致氣血兩虛,寒邪乘虛而入,引起血寒。
血寒的治療方法主要以溫陽散寒為主,常用中藥有附子、乾薑、肉桂、白芍、當歸、川芎等。此外,還可配合針灸、推拿、拔罐等外治方法。
血寒的預防方法主要有以下幾方面:
- 注意保暖,避免受寒。
- 飲食宜清淡,少吃生冷寒涼之物。
- 保持心情舒暢,避免情志不遂。
- 適當鍛鍊,增強體質。
血寒是中醫常見的病證,如果不及時治療,可導致一系列嚴重後果,因此大家一定要重視預防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