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血寒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3-11-20

名詞介紹


血寒[1],又稱血分[2]寒,是指血液中寒[3]邪過盛所致的病證。其主要症狀為肢體麻木[4]、疲軟無力,皮膚不澤,手足清冷,心腹怕冷,腹部有塊狀疼痛,得熱則疼痛減輕,女子月經後期且疼痛,脈象[5]細而緩。

血寒的病因主要有以下幾方面:

  1. 先天[6]稟賦不足:由於先天父母的體質較差,導致後代體質虛弱,易於感受寒邪
  2. 後天感受寒邪:由於平時不注意保暖,或過食生冷寒涼之物,或長期居住在寒冷潮濕的環境中,均可導致寒邪侵入人體,引起血寒。
  3. 情志不遂:長期情志不遂,可導致肝氣鬱結,氣滯血瘀,血寒內生。
  4. 勞累過度:勞累過度可導致氣血兩虛,寒邪乘虛而入,引起血寒。

血寒的治療方法主要以溫陽散寒為主。常用中藥有附子乾薑肉桂白芍當歸川芎等。此外,還可配合針灸推拿、拔罐等外治方法。

血寒的預防方法主要有以下幾方面:

  1. 注意保暖,避免受寒。
  2. 飲食宜清淡,少吃生冷寒涼之物。
  3. 保持心情舒暢,避免情志不遂。
  4. 適當鍛鍊,增強體質。

血寒是中醫常見的病證,如果不及時治療,可導致一系列嚴重後果,因此大家一定要重視預防。

參考資訊


  1. 血寒_百度百科

  2. 血分_血分的病理、治疗_医学百科

  3. 中寒 - 医学百科

  4. 麻木(医学术语)_百度百科

  5. 脈象_百度百科

  6. 先天与后天_百度百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