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血脫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血脫

血脫,又稱脫血,是一種陰血虧損脫失的病證名稱。根據《靈樞.決氣》的記載,血脫的臨床表現包括面色白,夭然無澤。《雜病源流犀燭.諸血源流》指出,血脫是指沖脈病。《靈樞經》也提到,沖脈是血液的海洋,如果血液不足的話,身體就會缺乏血色,面容就會無光澤,這就是血脫的病證。血脫的病因多與先天素質不足、思慮過度、勞倦、過度性生活、飲食不節制等因素有關,也可由於慢性出血導致真陰虧損,血海空虛而引發。在臨床上,患者除了面白、夭然不澤的臉色特點外,還會出現頭暈目花、四肢清冷、脈象虛弱甚至伴有失血等症狀。治療血脫的方法主要是益陰補血,可以使用四物湯、補榮湯、加減四物湯等方劑,如果出現大量出血,則可使用獨參湯、參附湯等。為了預防血脫,我們應該注意適度休息,避免過度勞累,保持良好的心情,避免情緒激動,適當鍛煉身體,飲食要清淡,多攝取富含蛋白質、維生素和礦物質的食物,避免過度性生活,並定期進行健康檢查,及早發現和治療疾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