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於中醫典籍《王叔和脈訣》的簡介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王叔和脈訣

《王叔和脈訣》(又名《脈訣》)是一部脈學著作,通常認為是由晉代的王叔和所撰寫,但也有人認為是六朝的高陽生託名王叔和而成。這本書以歌訣的形式講解脈理,並與臨床實踐緊密結合。書中許多內容是基於王叔和的《脈經》重新編撰的,詳細論述了二十四脈,並列出了七表(浮、芤、滑、實、弦、緊、洪)、八里(微、沉、緩、澀、遲、伏、濡、弱)和九道(長、短、虛、促、結、代、牢、動、細)等名稱。由於易於學習,這本書流傳甚廣且有很大的影響力,也催生了許多其他的脈學著作。

後來,在《王叔和脈訣》的基礎上,出現了許多修訂版本。明代的熊宗立加註了後綴,改名《勿聽子俗解脈訣》;張世賢則以這本書為基礎撰寫了《圖註脈訣》(又名《圖註脈訣辨真》)。還有許多醫學家對這本《脈訣》進行了訂正,其中較有代表性的是元代戴起宗的《脈訣刊誤》(又名《脈訣刊誤集解》)和清代李延昰的《脈訣匯辨》等。

不過,對於這本書中的觀點以及對脈義的理解和文字的淺顯等方面,後世對其有所評論。明代的呂覆在《羣經古方論》中批評高氏『謬立七表八里九道之目』。而《文獻通考》則認為,這本書在隋、唐的《經籍志》中並沒有出現,可能是宋代熙寧以前的人所託。目前,這本書現存有明代、清代的版本和抄本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