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痿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痿疾是一種疾病,主要表現為下肢痿廢,甚至肌肉萎縮,也包括四肢痿軟無力,失去伸展和行走功能。痿疾也被稱為痿躄、痿證、痿症等。

根據《素問.痿論》的描述:「五臟因肺熱葉焦,發為痿躄。」這意味著肺熱會波及五臟,從而導致痿疾。同時,《靈樞.根結》中提到:「陽明為闔,闔折則氣無所止息,而痿疾起矣。」這表示陽明經脈虛弱,血氣不足,無法滋潤宗筋,也可能引發此病。

造成痿疾的原因有多種。例如,陽明經脈虛弱、血氣不足、不能滋潤宗筋;過度勞累;身處卑濕地區或長時間受陰雨影響等都可能導致痿疾的發生。

痿疾的症狀包括手足無力,無法收縮,關節活動不靈,手足無力,無法支撐身體站立行走等。

張仲景認為不當的汗、吐、下治療可能會導致痿疾;過度酸性傷筋、過度鹹味傷腎也可能引發痿疾。

朱震亨認為腎水與心火失衡、心火過旺會造成肺熱,導致痿疾。他還指出濕熱、濕痰、瘀血也可能導致痿疾。

除了上述因素外,還有其他一些痿疾的名稱,如暑痿、夏痿、食積痿、血虛痿、氣虛痿、肝腎下虛痿等。

根據《素問.痿論》的描述,治療痿疾主要針對陽明。汪石山在《醫學原理》中提到,宜使用燥濕清熱的藥物,如蒼術、黃芩、黃柏、牛膝等,並根據痰、熱、濕、氣虛等病因進行施治。朱丹溪則主張「瀉南補北」的治療方法。

對於痿疾的治療方法,還包括清熱燥濕、清熱潤燥、滋陰養血、益氣健脾、補養肝腎、化痰、行瘀等不同的治療方法。

根據《張氏醫通》的描述,痿疾大多由陽明的濕熱引起,導致肺逐漸受熱枯竭,脾臟被濕淫所損,使上部日漸虛損,下部積聚濕氣。而世人往往忽視了腎虛這一因素。痿疾的治療應配合針灸、按摩推拿等治療方法。

痿疾通常是由各種器質性或功能性疾病引起的,這些疾病可能發生在中樞神經系統或周圍神經、肌肉、內分泌等多個系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