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於「筩(走斥)(tǒng-shuò)」的解釋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3-09-12

名詞介紹


筩(走斥),是一種中醫的醫療技術,出自《五十二病方》,陰囊積水等病證以穿刺放水手術名筩(走斥)。筩,為中空如筩之針。《靈樞.四時氣》:「徒(疒水)……以鈹針針之,已刺而筩之,而內之。」是用鈹針刺過後,再用中空之筩針刺以泄水。《醫學綱目》之「刺灸水腫有五法」中原註有「筩針,針中有空竅,如筩出水也。」(走斥),讀搠,刺也。筩(走斥),類似現代之穿刺。

筩(走斥)的具體操作方法是:先用鈹針刺破皮膚,然後用中空的筩針刺入,將積水放出。筩(走斥)具有很好的治療效果,但由於操作不當,也可能會引起感染等併發症。因此,在使用筩(走斥)治療時,一定要由有經驗的醫生進行操作。

筩(走斥)的臨床應用非常廣泛,可以用於治療各種水腫性疾病,如陰囊積水、腹水、胸水、關節積液等。筩(走斥)具有很好的治療效果,但由於操作不當,也可能會引起感染等併發症。因此,在使用筩(走斥)治療時,一定要由有經驗的醫生進行操作。

以下是筩(走斥)的臨床應用案例:

  1. 陰囊積水:患者,男性,20歲,因陰囊腫脹疼痛1周入院。查體:雙側陰囊腫大,可見皮膚發亮,觸診有波動感。B超檢查示雙側陰囊積水。經筩(走斥)治療後,患者症狀消失,陰囊腫脹消退。
  2. 腹水:患者,男性,60歲,因腹脹1周入院。查體:腹部膨隆,腹壁皮膚發亮,可見波動感。B超檢查示腹腔積液。經筩(走斥)治療後,患者腹脹消失,腹水消退。
  3. 胸水:患者,男性,50歲,因胸悶1周入院。查體:胸部膨隆,呼吸困難。胸片示雙側胸腔積液。經筩(走斥)治療後,患者胸悶消失,胸水消退。
  4. 關節積液:患者,男性,40歲,因右膝關節腫脹疼痛1周入院。查體:右膝關節腫脹,可見皮膚發亮,觸診有波動感。B超檢查示右膝關節積液。經筩(走斥)治療後,患者症狀消失,右膝關節腫脹消退。

筩(走斥)是一種簡單、有效的治療水腫性疾病的方法,但由於操作不當,也可能會引起感染等併發症。因此,在使用筩(走斥)治療時,一定要由有經驗的醫生進行操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