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於「徒(疒水)」的解釋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3-09-12

名詞介紹


徒(疒水),病證名。指單純的水腫病,與「風水」之兼風者比較而言。(疒水),水腫病。《靈樞.四時氣》:「徒(疒水),先取環谷下三寸,以鈹針針之。」

徒(疒水),又名「疒水」、「水腫」、「水脹」、「水臌」,是指因體內水液代謝失調,水液瀦留於體內,導致全身或局部出現水腫的病證。其臨床表現為全身或局部皮膚腫脹,按之凹陷,不易消退,伴有尿量減少、尿色深黃、舌淡胖、苔白、脈沉細等症狀。

徒(疒水)的病因多與飲食不節勞倦過度、外感風寒濕熱等因素有關。飲食不節,過食肥甘厚味,可導致脾胃運化失常,水濕內停,形成水腫;勞倦過度,可耗傷氣陰,導致水液代謝失調,水腫;外感風寒、濕熱,可侵犯人體,阻遏氣機,導致水液代謝失調,水腫。

徒(疒水)的治療以健脾利水、化濕消腫為主。可選用蒼朮白朮茯苓澤瀉豬苓車前子等中藥,水煎服。外治可用黃柏、蒼朮、白朮、茯苓、澤瀉、車前子等中藥煎水熏洗患處。

徒(疒水)的預防應注意飲食清淡,不宜過食肥甘厚味;勞逸結合,避免過度勞累;注意保暖,避免受寒;保持良好的精神狀態,避免情緒波動。

徒(疒水)是中醫常見的病證,其臨床表現多種多樣,治療方法也因人而異。患者應在醫師指導下進行治療,以免延誤病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