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於中醫典籍《傷寒典》的簡介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傷寒典

傷寒典原名《傷寒論》,是明朝醫學家張介賓撰寫的傷寒著作,收錄於《景嶽全書》卷七-八。

張介賓根據《內經》的理論,闡述了傷寒的多種病證,並從八綱的角度進行辨析。他認為傷寒是一種熱病,其主要臨床表現為發熱、惡寒、頭痛、身痛和無汗等。在治療傷寒時,張介賓主張運用古代的治療方法,吸取後來的學術經驗,並將相關方劑加以歸類分析,提出了一些創新的見解。這部著作代表了當時傷寒學的研究水平。

《傷寒典》全書分為兩卷,第一卷主要介紹了傷寒的病因、病機、臨床表現和診斷方法;第二卷則詳細講述了傷寒的治療方法。

以下是《傷寒典》中的一些重要觀點:

  • 「傷寒者,六淫之邪,客於人之肌膚,而結於表也。」張介賓認為,傷寒是一種外感熱病,其病因是六淫之邪,包括風、寒、暑、濕、燥、火。
  • 「傷寒之證,始見惡寒,發熱,頭痛,身痛,無汗,脈浮緊者,名曰傷寒。」張介賓認為,傷寒的典型臨床表現是發熱、惡寒、頭痛、身痛、無汗和脈浮緊。
  • 「治傷寒,當先以汗解表,若表不解,則邪入裏,必致沉痼難治。」張介賓認為,治療傷寒首先要用汗法解表,如果表不解,邪氣就會進入體內,造成難以治療的深層病變。
  • 「傷寒之治,宜隨證變化,不可執一法而治之。」張介賓認為,在治療傷寒時應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,靈活運用治療方法,並且要隨時調整治療方針。

《傷寒典》是一部重要的傷寒著作,對後世的傷寒學說產生了深遠的影響。其「古法通變」的治療理念和治療方法,使得傷寒的治療更具靈活性和個體化。這部著作對於學習和研究傷寒證治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。現存的版本包括日本刻本和《景嶽全書》本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