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於中醫典籍《傷寒論本義》的簡介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《傷寒論》是一部中國古代的醫學著作,由清代魏荔彤於1724年撰寫完成,全書十八卷,其中卷首和卷末各一卷。魏氏註解《傷寒論》除了在開頭有總論之外,還對六經病、瘥後勞復、霍亂等篇章進行了詳細的註解。此外,卷首還附有魏氏自撰的《陰陽表裡圖》、閔芝慶的《傳經論》以及對方藥和閔二家學說的評價。

《傷寒論》的編排方式是將合病、並病、壞病、痰病、過經不解等內容置於三陽經病和三陰經病之間。書中對於仲景397法和113方的內涵進行了詳細的詮釋,並提供了多種觀點供讀者參考。此外,現存的《傷寒論》有多種清代刻本,其中包括康熙刻本。

原文中提到了太陽、陽明、少陽、太陰、厥陰、少陰等六個中醫病證。太陽病的特點是脈浮、頭痛、發熱、身疼、腰痛、骨節疼痛、惡寒、無汗。陽明病的特點是脈洪大、身熱、汗出、胸滿、煩躁、口渴、大便祕結、小便短赤。少陽病的特點是脈弦、口苦、咽乾、目眩、胸脅苦滿、默默不欲飲食、心煩喜嘔、寒熱往來。太陰病的特點是脈沉、身重、腹滿、食不下、便溏、四肢厥冷。厥陰病和少陰病的特點相似,包括脈微細、但欲寐、手足厥冷、煩躁、譫語。

《傷寒論》是一部對後世影響很大的臨床醫學著作。明代醫家張景嶽稱讚說:“仲景之書,集大成於一身,而為萬古醫宗。”清代醫家王清任則稱讚說:“《傷寒論》乃醫家之鼻祖。”

該書內容涵蓋了內、外、婦、兒、五官等各科疾病的診斷和治療,是後世中醫學習和研究的必讀書籍。其理論基礎是陰陽五行學說和六經辨證,用陰陽五行解釋自然界和人體的現象,並通過辨證方法來判斷疾病。

《傷寒論》的治療方法主要是以方藥治療為主,常用的方法有汗法、吐法、下法、和解法、溫清法、補益法等。

該書對中醫的發展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和臨床實用價值,對後世的中醫學產生了深遠的影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