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於中醫典籍《傷寒微旨論》的簡介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傷寒微旨論

傷寒微旨論是一本關於傷寒的著作,共分為二卷。韓祗和約於1086年撰寫此書。原書已經遺失,後世的刊印本是根據《永樂大典》的資料編輯而成。全書共分為十五篇,內容主要包括傷寒的起源和復原過程,在診斷和治療方面提供了辨脈、汗法、下法、溫中法等大法,還介紹了一些治療方法和相應病證的證治,同時也附有方論和治療案例。書中所使用的方劑並不限於《傷寒論》中的方劑,很多是自行設計的方劑。此外,書中所設定的汗法、下法和溫中法是根據立春至清明、清明至芒種、芒種至立秋三個不同時段而定的。韓祗在闡發《傷寒論》的學術經驗方面有許多創新,體現了一定程度的變化和發展,因此這本書在後世被重視。然而,王履在《醫經溯洄集》中對韓祗的觀點提出了批評,認為他「將溫暑作傷寒立論」,這一點值得注意。現在所存的版本有清末刻本和石印本,《四庫全書》本等。

傷寒微旨論序言

傷寒是一種由陰陽之邪乘虛而入,犯於衛氣,使得衛氣失調的疾病。傷寒的病程通常從太陽經始,然後傳至陽明經,再入少陽經,最後結束於太陰經,最終化作厥陰病。太陽經的病症包括發熱惡寒、頭痛身痛、無汗而喘、脈搏浮緊。陽明經的病症則有身體發熱出汗、胸悶腹痛、口渴喜嘔、脈搏洪大。少陽經的病症表現為寒熱交替、胸腹苦悶、口苦咽乾、眼花耳聾、脈搏弦。太陰經的病症則包括腹部脹滿疼痛、食慾不振、嘔吐酸水、脈搏沉遲。厥陰經的病症則為四肢厥逆、冷汗淋漓、煩躁不安、脈搏微細欲絕。這六經的病症都是傷寒的不同變證。

治療傷寒的方法主要包括汗法、下法和溫中法。太陽經的治療採用汗法,陽明經的治療採用下法,少陽經的治療採用溫中法。汗法分為發汗、解表和透表三種方法;下法分為攻下、逐水和清熱三種方法;溫中法分為溫中、和中和補中三種方法。汗法中宜使用麻黃、桂枝、杏仁、甘草等藥物;下法中宜使用大黃、芒硝、白朮、黃連等藥物;溫中法宜使用附子、乾薑、白朮、甘草等藥物。

傷寒的病症可分為表證和裏證,分為寒證和熱證,還分為虛證和實證。在治療疾病時,應根據具體情況判斷表證、裏證、寒證、熱證、虛證和實證,並施以相應的治療方法。對於表證宜解表,裏證宜攻下,寒證宜溫熱,熱證宜清涼,虛證宜補益,實證宜攻逐。

傷寒是一種不能輕忽和忽視的疾病。如果治療不當,病情會加重,甚至危及生命。因此,治療傷寒疾病時應慎重且謹慎行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