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濕熱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3-11-20
名詞介紹
濕熱是中醫病因學名詞,指一種病邪。濕和熱相結合的病邪。致病可分別引致脾胃、肝膽及下焦[1]大腸[2]、膀胱[3]等臟腑[4]或皮膚筋脈的病證。
《素問[5].生氣通天[6]論》:「濕熱不攘,大筋軟短,小筋弛長,軟短為拘,弛長為痿。」
濕熱證是指由於濕熱內蘊或外感濕熱,導致人體臟腑功能失調,出現一系列症狀的病證。其主要臨床表現為:發熱、口渴、汗出、小便短赤、大便溏薄、胸悶腹脹、噁心嘔吐、食欲不振、舌苔黃膩、脈滑數等。
- 五苓散:主要成分為白朮、茯苓、豬苓、澤瀉、桂枝。具有利水滲濕、健脾和胃的功效。適用於濕熱內蘊所致的胸悶腹脹、小便不利、大便溏薄等症。
- 茵陳蒿湯:主要成分為茵陳蒿、大黃、黃芩、梔子、木通、滑石、甘草。具有清熱利濕、退黃消毒的功效。適用於濕熱蘊結所致的黃疸、小便短赤、大便溏薄等症。
- 三仁湯:主要成分為白扁豆、薏苡仁、冬瓜仁。具有清熱利濕、健脾和胃的功效。適用於濕熱內蘊所致的胸悶腹脹、小便不利、大便溏薄等症。
濕熱證的預防,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:
- 保持良好的衛生習慣,注意個人清潔。
- 飲食宜清淡,不吃辛辣、油膩、生冷等刺激性食物。
- 適當運動,增強體質。
- 避免在高溫、潮濕的環境中長時間工作或生活。
濕熱證是一種常見的病證,如果出現相關症狀,應及早到醫院就診,以免延誤治療。
參考資訊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