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濕阻氣分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濕阻氣分

濕阻氣分是一種病證名稱,指的是氣分受到濕邪阻滯的情況。常見臨床症狀有身體感到熱重不揚、頭部感到沉重、全身感到沉重疲倦、關節痛煩、胸悶、消化不良、嘔吐泄瀉、舌苔滑膩、脈搏緩慢等。治療時應適當宣化濕邪。

《素問·至真要大論》中說:“如果濕氣滯留在皮膚上,會感到身體沉重、肌肉痠痛;如果滯留在關節中,會讓關節不靈活;如果在骨髓中積留,會引起骨節疼痛;如果濕氣在腸胃中,會引起腹部脹大和泄瀉等症狀;如果濕氣困擾心肺,會感到胸悶和呼吸困難;如果濕氣困擾頭目,會出現頭部沉重的感覺;如果濕氣擾亂耳目,會引起耳聾和視力模糊;如果濕氣擾亂口鼻,會感到鼻塞聞不到香味。如果濕氣滯留在四肢,會使四肢無力收縮。”

《諸病源候論》中卷三十提到:“濕阻氣分會引起身體沉重、肌肉痠痛、胸悶、消化不良、嘔吐泄瀉、舌苔滑膩、脈搏緩慢。”

濕阻氣分的成因可能是外感濕邪、內生濕濁、不節制的飲食、脾虛濕盛、長期未治癒的疾病、感染疫病等導致濕邪滲入氣分且阻滯氣機的運行。主要臨床表現為身體感到熱重不揚、頭部感到沉重、全身感到酸重、關節痛煩、胸悶、消化不良、嘔吐泄瀉、舌苔滑膩、脈搏緩慢等。

濕阻氣分在病機上主要表現為濕邪阻滯氣機。濕邪性質重且濁,容易阻礙氣機的順暢運行,進而導致氣機受阻,出現身體感到熱重不揚、頭部感到沉重、全身感到酸重、關節痛煩、胸悶、消化不良、嘔吐泄瀉等症狀。

治療濕阻氣分的原則是宣化濕邪。常用藥物如蒼朮、白朮、厚朴、陳皮、茯苓、半夏、甘草等,結合成平胃散、二陳湯等方劑進行治療。

濕阻氣分是中醫常見的病證,臨床表現多樣,治療方法因人而異,應在專業醫生指導下使用藥物,以免延誤病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