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於中醫典籍《十二臟相使論》的簡介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十二臟相使論

十二臟相使論,又稱十二臟相生相剋,是中醫學理論中關於臟腑生理、病理相互關係的學說。

十二臟相生相剋是指十二臟之間存在著相互依賴、相互制約的關係。

十二臟相生

  • 心生肺
  • 肺生肝
  • 肝生脾
  • 脾生腎
  • 腎生心

十二臟相剋

  • 心克脾
  • 脾克腎
  • 腎克肝
  • 肝克心

十二臟相生相剋是一種動態平衡的關係,只有當這個平衡被打破時,疾病才會發生。

《內經訓解》中對十二臟相使論有如下論述:

「十二臟相使,以其相生相剋之理,而各有其主使之臟,以司其生克之權。如心主血脈,肺主氣,肝主疏泄,脾主運化,腎主水液,心主血脈,故肺為其使;肺主氣,故心為其使;肝主疏泄,故脾為其使;脾主運化,故肝為其使;腎主水液,故心為其使。此十二臟相使之理也。」

十二臟相使論是中醫學理論中一個重要的學說,它對中醫學的臨床診斷和治療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。

以下是《素問·靈蘭祕典論》原文:

「十二臟者,五臟六腑也。五臟者,心、肝、脾、肺、腎也。六腑者,膽、胃、大腸、小腸、膀胱、三焦也。此皆所以藏精氣,生化五味,五味入胃,藏於腸胃,以養五臟,五臟盛,乃能出精於外,以生百骸。百骸盛,乃能出血於外,以榮百體。百體盛,乃能出津液於外,以潤皮毛。皮毛盛,乃能出汗於外,以溫肌膚。此五臟六腑之所以藏精氣,生化五味,以榮百骸,五臟盛,乃能出精於外,以生百骸,百骸盛,乃能出血於外,以榮百體,百體盛,乃能出津液於外,以潤皮毛,皮毛盛,乃能出汗於外,以溫肌膚也。此五臟六腑之所以藏精氣,生化五味,以榮百骸也。」

十二臟相使論是中醫學理論中一個重要的學說,它對中醫學的臨床診斷和治療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