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暑濕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3-11-20
名詞介紹
暑濕,病證名。指暑熱挾濕的病證。夏季常見病之一。症見胸脘痞悶、心煩[1]、身熱、舌苔黃膩。如暑濕困阻中焦,則見壯熱[2]煩渴[3]、汗多尿水、胸悶身重;如暑濕瀰漫三焦,則見咳嗽[4]、身熱面赤、胸脘痞悶、大便[5]稀溏、小便[6]短赤,治宜清暑化濕為主。
暑濕的病因病機
暑濕的病因,主要與夏季暑熱天氣和濕邪的侵襲有關。夏季暑熱,暑氣最盛,暑熱之邪最易傷人,若暑熱之邪與濕邪相互交蒸,則可導致暑濕病的發生。
暑濕的病機,主要表現為暑熱與濕邪的相互作用。暑熱之邪,性炎熱,具有耗氣傷津、閉阻經絡的特性;濕邪之邪,性黏膩,具有阻遏氣機、困阻陽氣的特性。暑熱與濕邪相互作用,可導致人體津液耗傷、氣機不暢、陽氣受困,從而出現一系列的臨床表現。
暑濕的臨床表現
暑濕的臨床表現,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:
暑濕的診斷
暑濕的診斷,主要根據患者的臨床表現,結合暑濕的病因病機,進行綜合分析而做出。
暑濕的治療
暑濕的治療,以清暑化濕為主。常用方劑有三仁湯、葛根芩連湯、白虎湯等。
三仁湯由白豆蔻、白扁豆、生薑、甘草組成,具有清暑化濕、和中止渴的功效。本方適用於暑濕內盛、胸悶腹脹、大便溏泄、口渴煩躁等症。
葛根芩連湯由葛根、黃芩、黃連、甘草組成,具有清熱解暑、利濕退黃的功效。本方適用於暑濕內侵、發熱煩渴、胸悶腹脹、小便短赤等症。
白虎湯由石膏、知母、粳米組成,具有清熱生津、止渴除煩的功效。本方適用於暑熱傷津、高熱煩渴、汗出不止、口乾舌燥等症。
暑濕的預防
暑濕的預防,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:
-
注意防暑降溫,避免在高溫環境中長時間活動。
-
飲食清淡,少吃辛辣油膩、生冷寒涼的食物。
-
保持良好的衛生習慣,勤洗手、勤換衣。
-
適當鍛鍊,增強體質。
-
如有不適,應及時就醫。
暑濕是夏季常見的一種疾病,其發病原因與夏季暑熱天氣和濕邪的侵襲有關。暑濕的臨床表現,主要包括發熱、胸悶腹脹、舌苔黃膩等症狀。暑濕的治療,以清暑化濕為主。常用方劑有三仁湯、葛根芩連湯、白虎湯等。暑濕的預防,主要包括注意防暑降溫、飲食清淡、保持良好的衛生習慣、適當鍛鍊等。
參考資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