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水黃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水黃,病名。三十六黃之一。《太平聖惠方》卷五十五:「水黃者,身面青黃,腳膝浮腫,心腹脹滿,上氣煩悶,語聲不出。」治用大黃甘草湯等方。

水黃,又名水腫、水脹,是指由於體內水液代謝障礙,導致體內水液滯留,出現全身或局部水腫的病症。水黃的病因主要有三方面:

  1. 脾虛:脾臟功能虛弱,導致水液代謝失常。
  2. 腎虛:腎臟功能虛弱,水液不能正常排出。
  3. 外感濕邪:被外界濕氣侵襲,阻礙水液的正常流通。

水黃的臨床表現主要有以下幾點:

  1. 全身或局部水腫:水腫最常見於雙下肢,嚴重者可出現全身水腫。
  2. 面色蒼白,脣舌淡白,身倦乏力:由於血液濃縮和循環不暢所致。
  3. 尿量減少,尿色清而淡:由於水液代謝障礙導致尿量減少。
  4. 腹脹,大便溏薄:腸道水腫引起的症狀。
  5. 舌淡苔白,脈沉細:水液滯留引起的舌脈變化。

水黃的治療以健脾利水、化濕消腫為主。常用方劑有大黃甘草湯、五苓散、豬苓湯等。

水黃的預防主要包括以下幾點:

  1. 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,飲食有節,起居有常,避免過度勞累。
  2. 注意飲食衛生,避免刺激性食物,如生冷、油膩、辛辣之物的攝取。
  3. 適度鍛鍊身體,增強體質。
  4. 保持良好的心情,避免情緒波動。

如果出現水黃症狀,應及早就醫,以免延誤病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