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氣滯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3-11-20
名詞介紹
氣滯,中醫病證名。指臟腑[1]、經絡[2]之氣阻滯不暢。可因飲食邪氣[3],或七情[4]鬱結,或體弱氣虛不運所致。隨所滯之處而出現不同症狀。氣滯於脾則胃納減少,脹滿疼痛;氣滯於肝則肝氣[5]橫逆,脅痛易怒;氣滯於肺則肺氣[6]不清,痰多喘咳。氣滯於經絡則該經循行路線相關部位疼痛或運動障礙,或相應的症狀。氣滯過甚可致血瘀。
氣滯的病因病機
氣滯的病因主要有以下幾方面:
1、飲食不節,情志不遂:飲食不節,過食生冷肥甘厚味,損傷脾胃,脾失健運,運化失常,水濕內停,氣機阻滯;情志不遂,肝失疏泄,氣機郁滯。
2、素體陽虛:素體陽虛,衛氣不固,外邪侵襲,內外合邪,阻遏氣機。
3、久病及氣:久病傷及脾胃,脾失健運,氣機不暢;久病及肝,肝失疏泄,氣機郁滯。
氣滯的臨床表現
氣滯的臨床表現主要有以下幾方面:
1、胸脅脹滿疼痛:氣滯在胸脅,可見胸脅脹滿疼痛,或牽及肩背,或放射至心前區,或伴有噯氣、呃逆、吞酸。
2、胃脘脹滿疼痛:氣滯在胃脘,可見胃脘脹滿疼痛,或伴有食欲不振、噯氣、呃逆、嘔吐。
3、脅痛易怒:氣滯在肝,可見脅痛,或伴有胸悶、噯氣、易怒。
4、頭痛頭暈:氣滯在頭部,可見頭痛頭暈,或伴有目眩、耳鳴、耳聾。
6、肢體麻木疼痛:氣滯在經絡,可見肢體麻木疼痛,或伴有運動障礙。
氣滯的診斷
氣滯的診斷主要根據患者的臨床表現,結合中醫四診進行辨證。
2、脈象:脈弦或弦滑。
氣滯的治療
氣滯的治療主要以疏肝理氣、行氣活血為主。常用中藥有柴胡、枳實、白芍、香附、川芎、鬱金等。
氣滯的預防
氣滯的預防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:
1、飲食宜清淡,少食生冷肥甘厚味。
2、保持心情舒暢,避免情緒激動。
3、適當運動,增強體質。
4、定期體檢,早期發現早期治療。
參考資訊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