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承漿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承漿

  • 人體部位名,位於下脣中央部下方的凹陷處,在口腔中有水漿外溢多流經此處,因此得名。
  • 經穴名,出自《針灸甲乙經》。又稱為天池、懸漿、垂漿,屬於任脈。位於面部,當頦脣溝的正中凹陷處,並布有面神經分支和下脣動、靜脈的分支。主要用於治療口眼斜、面腫、齦腫、齒痛、流涎、癲狂,以及口腔潰瘍、三叉神經痛等症狀。針灸時,斜刺深度為0.2-0.3寸,艾灸時約需持續5-10分鐘。

出處

《針灸甲乙經》中記載:“承漿,在頦脣溝中。”

定位

位於面部,當頦脣溝的正中凹陷處。

主治

  • 口眼斜
  • 面腫
  • 齦腫
  • 齒痛
  • 流涎
  • 癲狂
  • 口腔潰瘍
  • 三叉神經痛

針刺方法

斜刺深度為0.2-0.3寸,艾灸時間為5-10分鐘。

古籍摘錄

《針灸甲乙經》:“承漿,在頦脣溝中,主口眼斜,面腫,齦腫,齒痛,流涎,癲狂。”

《針灸大成》:“承漿,在頦脣溝中,主口眼斜,面腫,齦腫,齒痛,流涎,癲狂,及口腔潰瘍,三叉神經痛。”

現代研究

現代研究表明,承漿穴具有鎮靜、止痛、抗炎、抗菌、抗過敏等作用。在臨床上常被應用於治療口眼斜、面腫、齦腫、齒痛、流涎、癲狂、口腔潰瘍、三叉神經痛等疾病。

穴位配伍

  • 承漿穴與地倉穴、合谷穴配伍,可緩解口眼斜症狀;
  • 承漿穴與太沖穴、三陰交穴配伍,可緩解面腫症狀;
  • 承漿穴與頰車穴、下關穴配伍,可緩解齦腫症狀;
  • 承漿穴與合谷穴、風池穴配伍,可緩解齒痛症狀;
  • 承漿穴與太沖穴、內關穴配伍,可緩解流涎症狀;
  • 承漿穴與百會穴、風池穴配伍,可緩解癲狂症狀;
  • 承漿穴與合谷穴、太沖穴、三陰交穴配伍,可緩解口腔潰瘍症狀;
  • 承漿穴與合谷穴、太沖穴、三陰交穴配伍,可緩解三叉神經痛症狀。

注意事項

承漿穴屬於任脈要穴,因此需要謹慎使用。孕婦應特別注意避免使用該穴位。